一、开漳始祖蔡彧(字德明)将军开基角美的历史渊源
入闽开漳蔡氏始祖蔡彧【(字德明)、现漳州云霄将军山陈元光陵园的石碑上刻有其名字】,唐右卫将军(见现存古代的碑刻),亦称“武德将军”,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诰封“昭德将军”。蔡彧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今河南省固始县丰港乡杨庄村人),唐咸亨元年(670年),时任府兵队正蔡彧(字德明)、(以下简称:德明将军),奉诏随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及其母魏敬夫人入闽,增援陈政平定漳潮“蛮獠啸乱”。唐垂拱年间,德明将军辅助开漳圣王陈元光置建漳州府。入漳后,有战有守,最终,蔡彧屯驻在万松关以东的四望山。万松关,明末为防倭所建,乡人于此曾遍植松树,因而得名。逆北溪西溯四十余里,则是揭鸿古道,唐代筑有揭鸿塞,唐慕容韦《度揭鸿岭》诗曰:“闽越曾为塞,将军旧镇营。”据说,这里也曾是陈元光入漳后一度的驻所,若确实如此,那么,蔡彧当为元光的右翼,派其驻守四望山,其后遂卜居于龙邑鸿山(今角美镇洪岱村,史记也有称之红地),在此开基拓土,繁衍生息。洪岱蔡氏祖祠(原龙海市文物保护),此祖祠乾隆年间修建时,清朝大学士蔡新题写碑文(见现存古代的碑刻)。
自古以来,角美北部山区有两条历史悠久的溪流,名叫蔡氏溪与龙江溪,蔡氏溪因唐朝德明将军的历史影响与贡献而得名,龙江溪因其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龙而得名,两条溪流在龙江村龙江社与田里村恒苍社交界处的沈海高速的高架桥下北边处汇合,流向角美龙士河(古称:龙屿溪)再流入角美镇区,最后流向九龙江出海口,此溪流是角美的母亲河。
其中,龙江溪的源头是角美良才北部长泰天柱山山脉——名叫大山,大山与其西面长泰的天成山、北面长泰的天柱山以及东面厦门的天竺山山水相连,良才北部山脉山涧水汇成一条溪流——名叫红山仔溪,流经良才社,后流向龙江溪;蔡氏溪的源头是角美与长泰交界处的天成山山脉,流经铺透、田里(古时龙田与田里同村),此溪流途经的区域较大;现以晴工业园的西南边,原来有一座古桥叫蔡氏溪桥,以前良才社及北部山区古村落(古代据传良才就有十八社半)很多出入均要走这条古道,以晴工业园开发时,此古道与桥才被拆毁,解放初期,在修建蔡氏溪桥时,部队派来马车帮助拉石头建设,说明当时此桥建设的重要性,古代此桥能以蔡氏命名,可以说明当时德明将军的历史地位及贡献。角美镇区西面的上房村西边有一座山叫蔡塘山(也有称为蔡塘笼),山上有一块大石头刻有蔡界二个字;西北面与长泰的交界处,有一个古城堡名叫倒马城,现遗址还有很多残垣断壁,传说是开漳始祖德明将军因战功赫赫,奖赏他,让其跑马圈地,也就是马跑到哪里,地就归属他,那只白马跑了三天三夜累死,此地就称为倒马城,倒马城的地名就由此而来,原来城堡的水田里竖立一只石雕白马(也有人说二只),文革期间被盗窃分子偷走。倒马城的南面张仓(也有称为张庄)有蔡德明将军墓【区级文物保护,乾隆年间修建时,清朝大学士蔡新题写碑文(见现存古代的碑刻)】及很多蔡氏先人的坟墓,现在尚有很多墓碑可见;龙田村蔡沂祠堂【原龙海文物保护单位(见文物保护碑)】,现祖祠里面的牌匾、碑刻等还是蔡氏的文物,后来此家蔡氏迁居到台湾发展,其祖业由岳父王氏接管,因蔡与王是缘亲,现蔡沂祠堂大门的门匾已改为龙田王氏祠堂;角美还有很多村落留有蔡氏的历史史迹,在此无法一一列举。综上所述,说明德明将军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作用与贡献及其子孙兴旺,遍布海内外。
二、取名将军大道的意义
德明将军是一位为大唐王朝创建漳州府,是开辟角美疆土的先驱者,也是初唐时期.闽南地区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开拓者之一。千百年来,他戎马平乱、卫国开漳的历史功绩被后人广为传颂。因此,取名将军大道有其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此大道,地处漳州东大门,与厦门相毗邻,更需要优雅、大气、高尚的路名相匹配,因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区的知名度,并将我区历史文物德明将军墓与祖祠、倒马城(也有称为到马城)、龙江城、灯光寨、戽桶寨、明朝的镇水塔、良才隆寿宫(海沧青礁东宫每年进香的第一阵香,也称之头阵香)等文物古迹串成一条线,为我区旅游观光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进一步传承我区优秀的历史文化,让古代文物继续发挥光和热,还将成为后人寻根谒祖、瞻仰追思的圣地,增进海内外同胞爱国爱乡、敬宗睦族之情感,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文搜自史料及老前排的传说等,本人整理及拙见,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作者系漳州台商投资区第三实验小学退休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