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蔡氏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家谱文化

文化大观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文化 > 文化大观 > 内容 

纪念蔡襄诞辰1012周年

作者:蔡天图  发布时间:2024-3-20

   编录者语:2024年3月21日(农历二月十二日),是宋代名臣蔡襄诞辰1012周年,而他又是公元1012年出生的。他虽然离世已有957年,但他“忠国惠民”的精神,深受历代朝野尊崇与敬仰,现今亦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倡导公务员作为廉政教育学习的榜样。值此蔡襄诞辰1012年之际,余今编录《蔡襄:忠国惠民 正直端方 》一文,权作纪念与缅怀,更冀吾辈襄公后裔见贤思齐,以先祖为榜样,努力做到:忠于国、惠于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蔡襄:忠国惠民 正直端方

   (一)

   蔡襄,字君谟,公元1012年3月7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于福建莆田仙游县(今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一个农民家庭;1067年9月27日去世,享年56岁。

   蔡襄说:“嗟予出寒远,家世尝力农。”蔡襄志向远大。他曾作《青松颂》表明心志。诗云:“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公元1029年,蔡襄带着弟弟蔡高步行从福建到京城参加开封府试,“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

   公元1030年,蔡襄登进士榜第十名。该科状元是咸平(今河南通许)人王拱辰,欧阳修也在同一榜。4年后,蔡高和族叔蔡准为同榜进士。40年后,蔡准的儿子蔡京和蔡卞同年考中进士,轰动一时,后来同朝为宰相,更是史上罕见。

   公元1031年,蔡襄被授予漳州军事判官一职,从此踏上仕途。

景祐三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36年~1043年),蔡襄先后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秘书丞、 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这时执政的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公元1036年冬,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获罪,被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县),欧阳修、余靖、尹洙也因仗义执言被贬出京城。蔡襄作组诗《四贤一不肖》,称颂范、欧、余、尹为“四贤”,痛斥谏官高若讷为“不肖”。蔡襄这一组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人们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连契丹使者也买回去张贴在幽州馆广为传颂。蔡襄名扬朝野中外,但吕夷简一派的官员包括高若讷却没有上书请求追究蔡襄的罪责。

   公元1043年4月,蔡襄正式在监察机构任职。蔡襄大胆揭露吕夷简、王举正、晏殊、李淑、梁适、陈执中等人。他上疏《乞罢吕夷简商量军国事》,从吕夷简任职时屡贬言者、廉贪不分、好大喜功、善恶无别、务取人情、屡战屡败、无制敌之术等方面,一针见血地指出吕夷简的七大严重罪责,结束了吕夷简擅权20年的宰相生涯。

   当时羌虏为患,兵戈未宁,生民穷困,国赋贫蹙,而参知政事王举正庸碌无为,蔡襄上《乞罢王举正用范仲淹》的奏章。

   蔡襄在《乞罢晏殊宰相》的奏章里说:“宰臣晏殊,自登枢府,及为宰相,首尾数年,不闻奇谋异略,以了国事,唯务私家营置资产。见于蔡河岸上,托借名目,射占官地,盖屋僦赁,以宣借兵匠外,多占外州军人,日夕苦役,怨诺之言,闻于道路。”晏殊因此被罢免相职。李淑、梁适,生性奸邪,犯有实罪,蔡襄在奏章中指出:“奸邪不去,正人退缩,此正可痛心也。”建议朝廷罢免两人朝官,贬往外郡。蔡襄在奏章中还说:“臣力指奸邪,世人以臣不思后患,为臣寒心,笑臣愚鲁,臣自知甚明。苟利国家,岂顾后患哉?臣不爱身,惟忧朝廷不即施行耳。”

   蔡襄向宋仁宗上疏《言增置谏官书》,系统地提出了关于谏诤监察的一系列主张。蔡襄指出:“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蔡襄很有远见地分析攻击谏官的三种罪名:“好名也,好进也,彰君过也。”建议皇帝“擢官必自主之”。他劝宋仁宗要善于纳谏,并择善用之。

   蔡襄生活的时代积弊丛生,危机四伏。蔡襄先后上了二十余疏,指出大臣捍边无方的过失,疾呼君臣奋起拒敌。他在《乞大为边备之要》奏章提出改革军政,边郡委任精明官员、选拔部将,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主张。他与欧阳修一起联名上状向朝廷举荐姚光弼,说“好学有行止,能记前世兵法及史籍所载名将用兵取胜之术……若蒙擢用,必有所为”。姚光弼后被朝廷授将作监簿,在军事上屡有建功。

   宋仁宗执政期间,灾情时有发生,灾区百姓生活困苦。蔡襄连上《言灾异》四疏,认为“灾变之来,实由人事”,指出宋仁宗“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他建议宋仁宗“避殿减膳,以自修省;仍降诏书,戒敕百官,各举厥职。遣使天下,求访阙失,或有官吏贪残而不纠,刑狱冤枉而不治,赋敛繁数而不均,徭役频仍而不息,孤独无所养,流散无所归,朝廷之惠不逮于下,万民之情不达于上,皆得条奏而施行”。

   公元1044年,京城开宝寺发生火灾,安奉佛牙舍利的灵感塔被毁,朝野震惊。宋仁宗安排人把灵感塔地宫中所藏佛牙塔移入内宫供养,并计划重新建塔安奉。蔡襄听说后极力反对。蔡襄指出,“陛下正当修人事,救时弊,若专信佛法,以徼福利,岂可得耶”“一塔之费数百万钱,一钱之资皆生民膏血,当此匮乏之时,岂可虚费”。

   公元1044年,刚愎自用、不学无术的陈执中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引起朝议喧然。蔡襄上《乞罢陈执中参政》的奏章。这一次上奏,宋仁宗不但不听取,反而疏远了蔡襄。蔡襄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便要求回故乡任地方官。很快,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蔡襄在福州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是向巫觋求治,多为蛊毒所害,写下《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病者延医治疗,并采取措施取缔巫觋。他还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反对崇信鬼神、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土地兼并和富人剥削贫民,提倡节俭和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一改福州鄙陋风俗,社会良好风气逐渐形成。

   公元1045年,福州遇上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群众生活困难。蔡襄立刻奏请朝廷减免福州人民税赋,组织修复水利设施。受益的群众自发为蔡襄修建了一座生祠,以纪念他的功绩。

   公元1047年,蔡襄改任福建转运使。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奏请朝廷减征税赋。他得知泉州郡南老百姓饮水和灌溉困难,四处勘查访得一泉,“因疏源迅流凿池潴之,架亭庇之,郡民朝夕提汲,酌饮不绝,因名曰‘蔡公泉’”。他还倡议官员发动民众在福州大义渡至泉州、漳州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得到了人们的称颂:“道边松,大义渡至漳城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荫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用,蛇夭矫腾苍龙,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万古扬清风。”

   公元1048年,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二)

   公元1051年,蔡襄回京城开封修《起居注》,参与政事。

   张尧佐是深得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殿中侍御史唐介反对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并弹劾中书宰相文彦博“专权任私,挟邪为党”,招致宋仁宗大怒,当场下诏贬唐介为春州别驾。蔡襄上奏章说:“春州恶地,唐介台官,今言执政而得必死之谪,虽陛下优待大臣,而执政何以自安?”蔡襄慷慨陈言:“臣官为正言,又在侍从,耳目闻见,不敢默默。”在蔡襄等人的努力下,唐介由春州别驾改为英州别驾,性命得保。

   公元1052年,蔡襄迁起居舍人、知制诰、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按照宋制,对于不合适的诏命,知制诰可以封驳再议。参知政事梁适因结交内侍被御史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弹劾,梁适的同党也上疏弹劾御史滥用职权、污蔑宰执。最终,宋仁宗决定将梁适罢相、三位御史悉数贬谪出京。当宋仁宗安排蔡襄起草诏书时,蔡襄认为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弹劾梁适是本分,即便所奏之事不完全属实也不该受到责罚,拒绝起草诏书。宋仁宗与蔡襄的关系非同一般。

   蔡襄的胡子,在历史上十分有名。蔡京的儿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里说:“伯父君谟,号‘美髯须’。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遂一夕不能寝。”

   宋仁宗很欣赏蔡襄的书法。据《宋史·蔡襄传》记载:“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宋)仁宗尤爱之。”

   公元1053年,宋仁宗颁旨让蔡襄抄写《孝经》。蔡襄抄的《孝经》温润端雅、清遒从容,是其书法中的上品。宋仁宗见了欣喜异常,说:“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他命特赐冠帔给蔡母以示宠遇,亲自用飞白书写“君谟”二字赐给蔡襄,并安排特使拿着诏书专程送达蔡襄家里。这在当时是罕见的殊荣。蔡襄为此十分感激:“臣襄伏蒙皇帝陛下特降中使赐臣御书一轴,其文曰御笔赐字君谟者,臣孤贱远人,无大材艺,陛下亲洒宸翰推著经义,俾臣佩诵,以尽谟谋之道,事高前古,恩出非常……”

   公元1054年,蔡襄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被历任官员视为“难治而易以毁誉”的开封府。虽然在任不满一年,但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惩奸治污,政绩突出,史称“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据《晁氏客语》记载,蔡襄任开封知府期间,“事日不下数千,每有日限,事拣三两件记之。至其日,问人不测如神”。宋仁宗也夸奖蔡襄说:“君谟精吏事,京府无冤狱!”

   这一年,张贵妃病逝,宋仁宗悲痛不已,高规格为其治丧,准备在墓前立“温成皇后碑”。碑文已经拟好,需要找一位书法高手来,宋仁宗想让蔡襄执笔书写。蔡襄以“此待诏职也”为由,一口回绝了宋仁宗。

   蔡襄并非不写碑文。他为韩琦书写欧阳修的名作《相州昼锦堂记》,每个字都先在纸上写上几十遍,然后挑选出最佳的字,再把这一个个字拼合在一起,附在石碑上,再请工匠刻字。被宋人称为“本朝第一碑”,后人称这块碑为“百衲碑”。

   公元1055年,蔡襄以母亲年老为由,求知泉州,获得批准。没想到,在动身来泉州的路上,他年仅18岁的长子蔡匀不幸染疾身亡。蔡襄悲苦万分,“心悲哀,词以悼之”。他的妻子因悲伤过度染病不起,“道路就医,处处留滞,至衢州,比又丧亡”。蔡襄自述称:“半年之间,再罹凶苦,生意几尽……”

   公元1056年,45岁的蔡襄以枢密直学士身份知泉州军州事,最终“把悲伤留给自己”“威惠并行,民畏而爱之”。蔡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忠国惠民、德政仁治。两度出任泉州郡守,于洛阳江万安渡建造洛阳桥,福泉漳植松七百里荫庇夹道。上疏晋江青阳至龟湖滨海围海垦田,得田数千余顷;筑堤蓄水,创建泉南七塘,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古宅塘、龙塘、龟湖塘,并建立塘规,使其农田水利造福百姓历经千年,誉满当时、传颂至今。

   当年6月,蔡襄离开泉州再知福州。当时的他身体状况十分不佳,便上表朝廷请求依旧知泉州。他在《移福州乞依旧知泉州状》中称:“伏念臣自到泉州得疾,至今医理未退,每日只得一两次粥食,日加羸瘦,气短心忪,众所共知。又缘远方,不敢自便,强力视事,疾势不检。今来福州事烦,臣自度疾病必难了当。臣不避天威,再陈愚悃,伏望朝廷悯察,许令依旧知泉州……”不过,他的这一请求并未获准。

   在此次福州任期内,蔡襄大力兴办学校,以教育推动人才的培养,以教育促进民风的转变。据《宋史》记载:“(至和)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至则礼贤劝学,荐进士周希孟为本州岛教授,以经术传授学者;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陈襄、郑穆以学行著,皆折节下之。”在他的推荐下,“经义精通,文词深厚”的才子周希孟成为宋代著名学者,著有《易义》《诗义》等,培养弟子700余人。

   福州一带民间,办丧事往往要大办酒肉宴与山头斋筵,致使一些人倾家荡产。为此,蔡襄撰写《戒山头斋筵》,禁止丧家设宴与山头斋筵,违者治罪。他作《教民十六事》,指导民众参与市场管理,告发、捉拿市场的诈骗者,禁止赌钱,提倡简办丧事等。

   公元1058年农历三月,蔡襄再知泉州。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他鼎力支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该桥“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糜金钱一千四百万”,全桥用花岗岩筑成,“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州变通途”,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度实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

   蔡襄撰《万安桥记》勒石碑立于桥头,把参加建桥者姓名刻在石碑上,却把自己的作用轻描淡写地以“合乐”二字一笔带过。南宋朱熹《蔡忠惠像赞》说:“诵公之功兮,万安有碑。楷法草书,独步当世。文章青史,见重外夷。”

   蔡襄把举贤任能看作自己的天职。已知3年兴化军的夏侯锡,为官“廉以持身,果于临事”“久处仕途,素精吏干”,然因无人举荐而“逮于晚节,仅领军麾”。夏侯锡任期秩满,蔡襄以连坐保荐。此外,他还极力推荐“洁廉可以励世,端方可以立朝”的孙甫代任自己的职位等。

   公元1054年,43岁的蔡襄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在世称难治的京师开封,虽然在任不满一年,但蔡襄却不避权贵,整顿吏治,为政清明,令朝野敬佩。

   蔡襄为官30余年,“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他仗义执言、弹劾权奸,组诗《四贤一不肖》气势磅礴,一时间洛阳纸贵。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建洛阳桥,举贤任能,万民欢庆。

   “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这副题联概括了蔡襄一生的功绩。苏东坡也曾评论过蔡襄的政绩:“其丰功殊绩,施于后代者,历久犹未忘也,岂不伟哉!”

   喜爱书法和茶叶的人们更知道,蔡襄的江湖地位有多么高。

   蔡襄,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之一。他精于书法,真、行、草、隶皆优,以散草为最,“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四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苏、黄、米、蔡”的前三位不变,而“蔡”原指蔡京,因蔡京被朝廷定为反面人物,世人便替换为蔡襄。

   蔡襄生前书名已盛。夸他最多的是两个人,一是欧阳修,二是苏轼。

   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及宋一天下,于今百年,儒学称盛矣,唯以翰墨之妙,中间寂寥者久之……而君谟书特出于世。君谟笔有师法,真草惟意所为,动造精绝”。一向自视甚高的苏东坡对蔡襄的书法极力称赞:“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惟近日蔡君谟,天资既高,而学亦至,当为本朝第一”……

   元代书法家郑枃说:“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所底止。蔡襄毅然独起,可谓间世豪杰之士也!”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 蔡襄的书法并非浪得虚名。

   蔡襄多才多艺,撰写的《荔枝谱》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撰写的《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著名的论茶专著,所创制的“小团茶”品质较“龙凤茶”更精。

   蔡襄去世后,一代文豪欧阳修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

理学大家朱熹对蔡襄评价极高:“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三)

   公元1061年,蔡襄被授为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

   此时,北宋王朝财政入不敷出,“积贫”已深。蔡襄善于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划剔蠹,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蔡襄提出限制统治阶级的欲壑奢望,希望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官员,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建议国家财政收支、赋税轻重应有规划,不能无原则地滥支滥用,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在经济管理上,他认为应该“勤财用”,建议朝廷要“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希望朝廷倡行“俭约之法”,惩戒浪费之失。

宋英宗继位后,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蔡襄作《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主张,提出择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没想到,宋英宗非但不采纳,反而夺其三司使之职。这时的宋英宗,怀疑蔡襄当初对其被册封太子持有异议。

   按照以往惯例,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之后应升为参知政事。但是,当宰相韩琦推荐欧阳修和蔡襄同为参知政事时,宋英宗却只任用了欧阳修。蔡襄自知京师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便主动请求外调杭州,宋英宗当即应允。韩琦觉得非常奇怪,对宋英宗说,以往翰林们请求外调,必须请求数次才予以准许,蔡襄怎么一请即允呢?礼数是否过于简单?宋英宗却反问道:“使襄不再乞,则如之何?”

   公元1065年,蔡襄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此时,他背负着宋英宗对他的疑忌,拖着一身的病来到杭州。“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这是蔡襄《论忠孝》的开篇。蔡襄平日奉父母至孝。第二年农历二月,他为92岁的老母做寿。农历十月,他的老母去世。蔡襄悲痛欲绝,随即辞官服丧,扶柩归乡,归故里守制。他一路跋山涉水,以致元气大伤。

   公元1067年中秋节后的一天,蔡襄在家中病逝,享年56岁。朝廷追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公元1176年,其曾孙蔡洸为蔡襄奏请谥于朝,宋孝宗赐谥“忠惠”。

   蔡襄一生忠孝两全,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影响身边的亲人。

   蔡襄的胞弟蔡高一直受兄长的影响,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公元1041年,蔡高不幸染上瘟疫死于任上,“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县之人哀其贫,以钱二百千为其赙。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为吏,不可以此污吾夫。’拒而不受”。

   蔡襄的儿子蔡旬婚娶之时,不尚铺张,将婚礼办得很简朴。

   蔡洸为官一生清廉,即使官至户部尚书,也没有多少积蓄。根据历史记载,蔡洸所得俸银,“每以分亲戚之贫者。去官日囊槖萧然”,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只得将朝廷赐给的银马鞍典卖了才有路费回去。这一点,正是得到了蔡襄的“真传”。

   蔡襄的孙女嫁给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的范雩,生下著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是蔡襄的重外孙。

   蔡襄后裔在宋代诞生了22名进士,尤其是从家族第三代至第七代,先后有10人任过知州(知府、知军),故其家族被誉为“五世十知州”。

·上一篇:广东五华梓皋《蔡氏宗祠》碑记 ·下一篇:蔡志文在惠东县大夫第锦青公祠修..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