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村居祠陵 更多

古宅村居

宗祠祖堂

陵园古墓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居祠陵 > 宗祠祖堂 > 内容 

领悟祠堂文化

作者:蔡汉伦  发布时间:2024-3-23

   祠堂文化,是华夏大地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文化,也是为什么在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中,能延续下来唯一只有中国其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民族文化。

祠堂文化,信息概述“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一个多维的文化空间。”详解林林总总,博大精深,很是深奥。

   我是上了岁数的人,在职的时候只知道有“祠堂文化”一词,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甚至是空白。退休后,有机会接触蔡氏大宗祠的一些活动,才开始逐步理解、领悟到祠堂文化深奥的一些内容。仅是冰山一角,却颠覆了我对祠堂的肤浅认知,更换了那副“封建糟粕”的有色眼镜。

   蔡氏大宗祠,尽管没有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赞美《晋祠》那样的瑰丽景色,可蔡氏大宗祠在县域也算得上是年代久远、源远流长、颇负盛名的祠庙。

   蔡氏大宗祠,至今已有六个多世纪,是明朝成化年间蔡氏后人在坊郭武城大坑甲土名和尚坪始建的。在那个特殊年代宗祠被夷为平地,成为学校教育基地。二〇〇一年,值改革开放,蔡氏后人在坳仔镇上洞村白云山下择址筹款重建,左右配建大坑庙、古亭寺。二〇二二年,鉴于祠堂地基下沉、墙壁开裂,有倒塌之忧,蔡氏后人筹款五百多万元重建,仅用一年两个月就建成占地五千六百七十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七百五十多平方米的三进三间、正座左右配建大坑庙、古寺亭的宗祠,并设置佑护台请进中华始祖叔度公雕像。宗祠重建后祠貌巍峨、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气势恢宏,且广场宽阔、设施完备,成为县内少有的姓氏活动场所。

   蔡氏大宗祠,无论其规模大小,它的岭南古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它更是博大精深祠堂文化的载体。

   一次,同村兄弟电话邀请我参加宗祠商讨奖教助学活动的聚会,这是我首次接触到祠堂文化。

   聚会有三十多人。同村的兄弟介绍,他们都是县内各镇乡的兄弟、宗祠理事会的成员,大部分人我不认识。他们讨论得很热烈,我初来乍到,自我介绍后不敢多说,只是认真地倾听。

   奖教助学,当时正在兴起,有的用镇或村名义,有的用姓氏名义,有的用“堂号”名义,不一而足,大家都争先恐后为教育事业大献爱心。在县内的梁姓,就以“安定奖教助学会”每年对突出贡献的优秀老师和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令人感动。我揣测,蔡姓也一定会有这样的活动。没过多久,我们蔡姓这趟“奖教助学”列车也正式“入轨”了,跟进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形势。

   不出所料,会前宗祠理事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怀集县尚义奖教助学会”。“尚义”,是《怀集县志》记载的蔡姓祖先:“始祖尚义,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率军征瑶后定居。”用蔡姓最早进入怀集的祖先命名奖教助学会,既是尊敬祖先,更是勉励后人重视支持教育事业。我为这班兄弟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诚然节奏慢了一点,可是我们没有落伍。会上,我也尽微薄之力向奖教助学会捐款,支持和鼓励莘莘学子圆大学之梦。

   五年来,“尚义奖教助学会”对近千名考入本科的应届优秀学子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给予了奖励。在前辈们的鼓励鞭策下,全县蔡氏学子掀起了勤奋读书的热潮。

   奖教助学,只是蔡氏大宗祠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一项活动,而参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也是宗祠的传统文化。

   宗祠与地方经济有关联?这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也突破了我的陈旧思维——宗祠文化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蔡氏大宗祠,坐落在“中国茶杆竹之乡”怀集县坳仔镇,茶杆竹种植、加工经营是全镇的特色支柱产业,出口量占全县的八成,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二十多年前,蔡氏大宗祠就以承包种植管理茶杆竹的形式参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宗祠理事们每逢聚会,茶杆竹种植管理、加工经营是中心议题之一。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外贸体制变化后,宗祠的理事勇担责任,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县里成立厘竹(茶杆竹)行业协会的时候,蔡姓理事被选为会长,担当起全县行业的联络、协调、发展和维权责任。在县政协任职的理事,每年政协会议都提出扶持茶杆竹产业发展提案,理事们把发展茶杆竹产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坳仔镇蔡氏家族中,九成多的农户从事茶杆竹种植管理或加工经营。去年,全县茶杆竹出口量三万多吨,蔡氏人经营的就占到七成。

   我接送在校孙子的时候,与一名任宗祠理事兄弟谈及他经营茶杆竹的事,他说自己经常外跑洽谈茶杆竹生意。我问“也出国吗?”他说“每年都要出国三四次。”我觉得像他这样的年纪不会说外语怎么出国呀,他说:“我会,是自学的。”他还说如今子女读大学回来都会说外语,经常做帮手外跑洽谈生意,每年茶杆竹经营出口量就达几千万元。兄弟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我这个“脑筋”还停留在上世纪的人,钦佩他及他的一家子,赞赏我们蔡氏家族能人辈出。

   你能想到吗?蔡氏大宗祠及理事们参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一祠堂文化竟成了县域的经济亮点。

   蔡氏大宗祠的祠堂文化,不只是重视支持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连我的业余爱好剪纸也给“捆绑”上了——祠堂文化和剪纸艺术相映生辉。

   几十年来,我的剪纸作品参加过不少展览、评比活动,获奖也不少,可是从没有考虑过祠堂文化也能与剪纸艺术“捆绑”在一起。两种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捆绑”相得益彰,彰显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真是冷灰里爆热栗子——意想不到。

   在奖教助学活动上,我的剪纸首次在拍卖场合亮相,每一幅作品拍卖三千元以上,有的甚至七八千元,这貌似经济交易却是对教育事业的爱心奉献。我知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事理,可这是真金白银呀,不单是一个个排列的数字,也是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更是对作者“劳作”的满满认可。这些年,我用心创作剪刻每一幅参加奖教助学义卖的作品,从创作到完稿,一幅作品一般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诚心诚意不辜负竞买者的爱心捐献,真心实意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剪纸的义卖,也促成了祠堂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共荣。我以蔡姓图腾为核心,设计了有花瓣、祥云围绕图腾,突出“中华蔡氏”及“怀集尚义”字样,外有八条龙环绕的族微送给宗祠,不仅成了宗祠、奖教助学大型活动的特别标志,也成为全省蔡氏年度总结会议在怀集召开时的专用标志。在全省蔡氏年度总结会议上,我的大型工艺扇剪纸《展翅飞翔》、民间工艺扇剪纸《龙飞凤舞》,以蔡氏大宗祠东道主名义分别赠送大会和全省参加会议的代表,一展祠堂文化和剪纸艺术和谐共荣的新气象。

   最让人感到鼓舞的是,在去年蔡氏大宗祠重光庆典的时候,我的一千幅《龙凤呈祥》庆典留念剪纸画经开光后在现场展卖,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一祠堂文化与剪纸艺术的珠联璧合成为蔡氏大宗祠重光庆典的高光,社会反映十分强烈。

   祠堂,给人印象是单一姓氏的活动场所,其实不然。怀集蔡氏大宗祠的重光庆典活动,广东电视栏目组以“宴请百家姓”为主题、“蔡氏大宗祠重光庆典”为副题,报道了有八千多人参加的重光庆典盛大场面,各地不同姓氏都派代表参加,再度展现了“姓氏和睦团聚,欢乐恭贺庆典”的璀璨祠堂文化。

   家训,是祠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蔡氏大宗祠里悬挂着六幅蔡氏名人头像及简介,蔡襄是其中之一。蔡襄,不但是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也是家风家训家族文化著述和践行者。他对家族教育十分重视,《论忠孝》一文阐述:“忠孝须诚: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禄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无耳目心腹,岂为人焉!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这些弥足珍贵的家宝在蔡氏家族中世代相传,清廉刚正、忠诚爱民、安民济物的故事举不胜举。

   祭祀、祈福是祠堂的主要功能。蔡氏大宗祠每年除清明拜祭祖先外,还有春秋两祭和祈福活动。今年农历正月十五首次开展宗祠醒狮闹元宵活动,吸引了大批宗亲和乡里参加,祈祷龙年事业龙腾虎跃、生活龙凤呈祥、家庭和睦美满!蔡氏大宗祠重光仅数月,就给人们带来了清明清新清朗的浓厚氛围。

   当今社会,人们在称道祠堂文化的同时,也对祠堂存在和功能有着不同的争议。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祠堂不仅是尊敬祖先、传承家风、凝聚家族的重要场所,同时应该发扬祠堂文化,注重与现代社会结合,传承中华优秀的道德规范、家风家训和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这是当代人思考、探索、践行的使命。

   “尚功耀千秋,义德泽万代。”是以蔡氏始祖“尚义”嵌名撰写、镌刻在蔡氏大宗祠门框边的一副对联,颂扬祖先雅才伟德,激励后人传承发扬。这副对联,它不只是隶书的古朴庄重大气之美,又是家族历史、道德文化和精神信仰的要旨,更是博大精深韵味丰厚祠堂文化的画龙点睛之笔。

·上一篇:赣南蔡氏胜林公祖厅重修记 ·下一篇:福建晋江五店市蔡氏宗祠历史介绍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