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蔡氏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家谱文化

文化大观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洪流中的蔡元培

作者:徐琳玲  发布时间:2023-4-8

    1916年12月,蔡元培从上海出发,在风雪中抵达北京,出任北大校长。此后由他催发、护持的新文化运动,影响、改变了这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走向。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对胡适说:“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催发者:新文化运动与百家争鸣  

     “蔡孑民先生于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加晦雾之时睹一颗明星也。”1916年底,京城的报界作了这样的报道。翌年1月9日,蔡元培正式向一千多名学生做就职演说,提出“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地”,勉励“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如何把清朝留下的学生以入仕为目的的“京师大学堂”,转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新式高等学府?一周后,在上海主编《新青年》的陈独秀如约而来,成为蔡氏撬动这座传统学堂的关键一子。在汤尔和和沈尹默的提议下,蔡元培决心聘请这位以激进姿态鼓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思想界猛将来担任北大文科系长。当时陈独秀正好来京办事,蔡元培三顾茅庐,终以诚意打动他,并说服他把《新青年》杂志迁至北京。

   这一年8月,26岁的胡适在纽约参加完博士论文考试一周后,就匆匆告别导师杜威,坐上回国的轮船。胡适是陈独秀着重推荐给蔡元培的。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是《新青年》的投稿人。当蔡元培得知新近一期杂志将刊登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而且此文极有可能在中国知识界引发大震荡,他立刻给远在纽约的胡适发去聘书。胡适没有让蔡元培失望,很快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成为北大的一块招牌。

   晚年,胡适多次说起:如果没有蔡先生当年的着意提携,他的“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的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到任后,《新青年》编辑部亦随之迁至京城西侧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的陈家。从此,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聚拢起一干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胡适后来颇为自负地说:北大的新文化运动是靠“三只兔子”支撑起来的——因为蔡、陈、胡三人生肖恰巧都属兔,彼此之间各差12岁。

   在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原则的催发和护持下(北大师生们由此笑称他们的校长是一位“古今中外派”),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百家争鸣”拉开序幕。北大的各种思想刊物、研究学会、社会团体迭出。风头最劲的,当属《新青年》和一班鼓吹新文化运动的学者教授。他们倡导白话文,采用新标点,创作新诗;介绍西方最新学说,主张个性解放;对儒家传统、封建礼教进行猛烈的攻击。

   在各派思想学说的激荡下,北大青年学子们的眼界和头脑都被打开了,也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社团和刊物。其中佼佼者,当为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等人创办的《新潮》杂志。编辑部设在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为印刷经费。杂志以“文艺复兴”为号召,聚集了俞平伯、顾颉刚、成舍我、杨振声等一批有才华的北大学生,以诗歌、小说、评论的方式,提倡白话文和学术思想解放,主张“伦理革命”,反抗传统礼教。

   新思潮的兴起和蔓延,也令保守派人士和北洋政府感到不安。1919年,曾以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西洋文学名著扬名一时的林纾在报刊上发表影射小说,攻击蔡元培和北大兴起的白话运动;接着又发公开信致蔡元培,抨击北大是“覆孔孟,铲伦常”。

   大总统徐世昌几次召蔡元培等学界人士,过问“新旧两派冲突”之事。正得势的安福系政客们游说权力高层,要求撤去蔡元培校长之职,整顿北大。他们还通过教育总长傅增湘向蔡施加压力,要他辞退两名教员——陈独秀和胡适;开除两个学生——傅斯年和罗家伦。

   这些针对北大的攻击,都被蔡元培以温和、有礼的方式顶了回去。

   1920年,应英文报纸《北京导报》之邀,蔡元培以一篇短文阐释了自己对新思潮的立场和态度。他借用了孟子批判危险思想学说用的“甚于洪水猛兽”之说,把新思想比作“洪水”,把军阀政治比成“猛兽”:“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潮,很有几分相像。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分的人感受苦痛;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槽,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庐都扫荡了。所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算是洪水与猛兽竞争。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

   蔡元培说这一番话时,是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后一年。他已充分体尝过洪水决堤那一刻的焦灼而苦痛的心情。

   夹缝里的盛名:“杀君马者道旁儿也”  

   陈独秀在晚年回顾过往时曾沉重地写道:“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哪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

   对于这场学生运动,和其他两位主角一样,蔡元培怀着极为复杂和矛盾的心绪。他并不鼓励学生涉及政事。五四爆发的前一年,北大学生因反对“中日军事协定”而前往总统府请愿,他曾出面劝阻,并一度辞职。

   但在1919年5月3日晚,当得知学生将采取行动,蔡元培并没有像一年前那样全力阻止,而是保持一种放任姿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后,蔡元培一度也沉浸在狂喜之中。1918年11月,他和北大同人、社会名流们在天安门广场发表连续演说,特别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著名演说,大赞中国派往战区的十多万华工,以艰辛和汗水为祖国换得“战胜国”的名义。此后从巴黎传来的消息,戳破了知识精英们的美梦:1919年1月,在巴黎和会上,身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却被驳回了,会议决定由日本来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5月3日,蔡元培从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那里得知:北洋政府已密令在巴黎的中国代表签约了。当天晚上7时,他召开学生代表会,告知这一政府密令。群情愤激,学生们决定于5月4日举行集会游行。

   置身事态不断激化升级的风浪中,蔡元培一边与政府周旋,缓和局面;一边安抚学生,劝其复课。同时,与各国立学校校长奔走营救被捕学生,经过多次交涉,32名被捕学生终于被释放。

   学生出狱后,5月8日晚,蔡元培正式向教育部提交辞呈,第二天一早离开北京,临走前留下一纸启示,开头是一句古文:“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也。”“杀君马者道旁儿”,典出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意为: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鼓掌的那些路边看客。因为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鼓掌叫好,马的主人就不停地加鞭提速,结果把马累死了。

   据五四学生运动领袖、北大学生罗家伦后来回忆:蔡校长的突然辞职离去,留下如谜的僻典,令热血沸腾中、自觉为世道公义而战的青年学生们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他们纷纷去请教北大的国文老先生,让这些被冷落许久的老夫子们颇感得意。

   1919的整个春夏,北京学生的抗议活动继续升级。游行罢课之火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城市的学校。之后工商各阶层也参与进来,发动了罢工、罢市。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最终拒签和约,并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免职。北大师生和北京教育界发动的“挽蔡运动”也随之成功。9月,在返京复任之前,蔡元培和来迎接他的学生代表谈话,后来又致全国青年学生书:一是肯定学生爱国之举,二是指出此番牺牲学业、代价不小。他提出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

   蔡元培一心想把这股蓬勃而出的新生力量疏导进日常的秩序里。五四运动之后,北大校园呈现出更加自由活跃的局面,各种思潮广为传播,各类团体大量涌现。蔡元培仍然持守“兼容并包,任其自由竞争”的原则。在他的推动下,北大开办了平民夜校,并开始招收女学生。

   在任职北大的最后一个学期,蔡元培处境十分艰难。进入1920年代,军阀混战加剧,军费开支急剧飙升,北洋政府预算中的教育经费被一再挤压,而且常常拖欠。另一方面,在五四之后,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阵营也开始分化。陈独秀因被反对者以“私行不检”攻击,虽有蔡元培竭力回护,仍被迫辞去文科系长之职。他回到上海后,由一介书生走向职业革命家道路,之后人生大起大落,历经过多次剧烈的思想转变。李大钊也坚定地走向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他在北大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在北大就读的青年学子,为建党做秘密准备。发端于北大的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启蒙转向了政治运动。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开始成长、壮大。      

   为主张:“清流”议政  

   作为一名有现实关怀的知识分子,蔡元培一生和政治脱不了干系。

   这位光绪十八年进士出身的清末翰林,在康梁维新失败后转向了排满革命,曾参与创办光复会,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的区域负责人。在上海办学时,曾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秘密暗杀团,有过短暂的激进主义革命生涯。

   辛亥革命后,他曾深度涉足民国初年的政治,和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人都有密切往来,曾是南方政府北上迎袁专使团的成员之一。1916年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时,蔡元培向各北京政治团体“老实揭出不涉政界之决心”。他希望以“教育救国”为宗旨,通过整顿、振兴文化教育事业达到推进社会改良、进步的目的,而避免直接卷入政治。

   1922年6月,在一片“恢复法统”的声浪中,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宣布下野;同时,被强行解散长达六年的国会也有望恢复。在“和平有望”的背景下,一直主张和平解决争端的蔡元培再次联合社会知名人士,领衔发电给身处南方的孙中山,陈明目前有利的和平形势,再次劝说孙氏“停止北伐,实行与非法总统同时下野之宣言”。

   蔡元培倡议和谈的举动,遭到了孙中山的反对,更激起了南方******人的强烈不满——张继、章太炎来电斥责蔡元培,说他“身为南人”,为北军游说,是何肺腑,大骂他是“身事伪廷”的傀儡,“为南方之李完用”——李完用是朝鲜日治时期的亲日派首领,至今仍被朝鲜和韩国视为头号卖国贼。

   在纷繁复杂的政局中,蔡元培的个人声望、社会影响力,以及环绕在他周围的北大系知名学者群体,也令他成为许多政治势力企图延揽和利用的对象。而作为老同盟会员和文化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蔡元培在******内部有着崇高的地位。1926年,他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和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并称为“******四大元老”,又称“党国四老”。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一个形式上统一的中华民国成型了。从这一年起到1930年代中期,蔡元培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先是出任大学院院长,后又创建、主持中央研究院,一度还代理和兼任过司法部长、监察院长等职,在1945年国共合作期间,曾就读于北大、此时已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员的胡绳在重庆《新华日报》的一篇纪念蔡元培的文章中指出:蔡先生“进庙堂,是为了他的主张”。

   作为一位有党籍的“自由人”,蔡元培一直党派意识淡薄。民国元年出任教育总长之职,胡汉民就有微词——“对于本党老同志不肯特别提拔。”后又因主张和平解决南北问题,和孙中山有分歧,并引发南方******人强烈的不满。也因为超越党派的立场和姿态,他得到各方政治势力的信任。之后,他经常受托出面调停******内部的派系矛盾,充当“救火军”和“和事佬”。宁粤和谈、对日外交内幕、蒋氏两次下野前的部署,都有他的身影。

   新历******内部的派系斗争、腐败和置国难民生不顾,他内心的失望和不适可想而知。1930年代初,当他再次受蒋介石之托去见汪精卫,劝说他在对日问题上要强硬时,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竟一时落泪。

   1932年2月,在中央研究院的一次活动中,蔡元培把心中的失望、不满倾泻而出。他第一个指责宋子文,说他如何少不更事,对日军进占东北锦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接着批评所谓“党国第一领袖”胡汉民,在宁粤和谈中如何反复无常;最后批评蒋介石,说他的专横独裁为古今罕有,他的政府的一切措施无不出于私心。

   1940年3月5日,74岁的蔡元培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消息公布后,香港共有5000人到场致祭。蒋介石从重庆、毛泽东从延安发来唁电。毛泽东称赞这位曾指教他有关学术和人生问题的师者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37期)

·上一篇:传奇才女蔡文姬:昔造胡笳声,一.. ·下一篇:四十八历史人物故事:旷世奇才蔡..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