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宋四家”的蔡是指哪一位?

作者:陈一舟  来源:东南网  发布时间:2024-1-5

   蔡襄、蔡京同是福建仙游籍又是从兄弟,宋代书法“四大家”的苏黄米蔡,是指蔡襄还是蔡京,历来争议很大,明、清时期在争论,现在还在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大家公认是由明初的王绂引起的。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云:“世称宋人书,则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端明书焉。端明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

   王绂这段话仅五十字许,可是问题不少,几百年的蔡襄、蔡京之辨由此开始,至今莫衷一是。

   是蔡襄还是蔡京

   蔡京在书法上造诣很深,《宣和书谱》说其:“正书如冠剑大臣,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冑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本朝题榜不可胜计……”米芾对蔡京书法评价也很高,曾说在自己之上,但一掉头又在皇帝面前贬“蔡京不得笔”。

   值得注意的是,《宣和书谱》对蔡京字虽予极高地位,但在同一段文字中既定蔡襄书法为“本朝第一”,“宋四家”自当为蔡襄,不可能跨越蔡襄而取名列其后的蔡京。即在北宋时期,蔡襄在书坛上已享有崇高声誉,欧阳修云:“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泝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以为能取譬。”苏轼在《东坡题跋》中云:“蔡君谟为近世第一,但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也。”

   至南宋对蔡襄书法仍给予很高评价,如朱熹说:“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学。”相反,蔡京在北宋虽名声很高,进入南宋几乎销声匿迹了,和蔡襄无法相比。

   蔡襄占据宋四家之列不仅由于书艺好,还由于他在书坛的领袖地位。唐代书法尚法,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虞世南,个个有板有眼,法度俨然。五代之乱也使书法陷入混乱,严重失序,苏轼说“国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这是说宋初书坛仍存有唐末五代衰陋之气,紧接着提起蔡襄,“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是改变唐末五代衰陋之气,重建书法秩序、恢复书法法度的领导者。杨加深《北宋“书法四大家”的组成及排序问题考》说:“与其说他(蔡襄)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始,不如说他是唐代尚法书风的尾声。”这结论低估了蔡襄在北宋书坛拨乱反正的作用,要知道在唐尚法到蔡襄尚法之间,有个唐末五季的乱法、失法阶段,蔡襄在北宋书坛的权威地位正是在纠偏之中建立起来的。

   总之,蔡襄之所以成为“宋四家”之一,既由于他的书艺冠绝一时,也因为他在北宋书坛的领袖地位。而这两点,蔡京显然无法企及。

   蔡襄何以屈居末位

   苏、黄、米、蔡“宋四家”形成于宋代,见于文字记载却是元代的事了。王芝在跋蔡襄《洮河石研铭》中云:“右为蔡君谟所书《洮河石砚铭》,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位置为四家。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以放笔为佳。若君谟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

     落款年月为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距南宋灭亡的1276年仅十五年,他所依据的应该是流传于宋代的提法。文章说蔡襄“位置为四家”,即明确指出蔡襄为“宋四家”之一,文章还将四家书风分成两种类型,苏、黄、米为一类,其共同特征是“放笔”,放笔就是放开来写,不守法度,求新求变,直抒胸臆;蔡襄单独为一类,其特点是虽也自纵,和三家比较,则是“中正不倚”,典重端庄,恪守法度。

   至于四家的排列顺序,比较麻烦,文中叙述顺序是: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既可理解为蔡、苏、黄、米,亦可理解为苏、黄、米、蔡。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章是为题跋蔡襄《洮河石砚铭》而起,自然要扣题先谈蔡襄,谈完蔡襄“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谓之为四家”,文字告一段落,之后以“窃尝评之”另起,谈苏、黄、米、蔡,排列的顺序就将蔡襄排在最后一位。

   这和同是元代的许有壬的排序不同。许有壬的《跋张子湖寄与会叔侍郎三帖》云:“唐以书取士,书以法晋,故多造精妙。宋人不及唐者,不独人不专习,大抵法唐欲泝洄至晋而有未至焉。李建中后,蔡、苏、黄、米皆名家。南渡称张子湖,朱子称其不把持,爱放纵九原,不可作,无从一问,不知书法果斯而已乎?”

   这段文字可注意者有两点:一,许有壬是站在维护书法法度的立场作出评论的;二,蔡、苏、黄、米是按书法演变史的历史顺序来排列的,从唐谈到宋,从李建中谈到蔡、苏、黄、米,再到南渡后的张子湖,未必就是“宋四家”的排列顺序。如果认定它就是“宋四家”的排列顺序,那么将蔡襄排在四家之首,只是由于年龄大小。

   王芝将蔡襄排在四家之末,则是依其书法成就而定,我们认为王芝的排序更符合南宋时期蔡襄在书坛的实际地位。

   北宋书坛上蔡襄有崇高地位,誉为“本朝第一”,既是晋唐法度的尚法者,又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创者,然而到了南宋,尚意书风盛行,不拘绳尺大行其道,远远超脱了尚意书风开创者的想象,甚至成了批评的对象,蔡襄的书坛形象遭受削弱,这是蔡襄的悲剧,却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部中国书法演变史,不就是正—变、继承—创新、秩序—叛逆的嬗变演进吗?

   南宋书风的叛逆,或说变化、创新,朝野一致,互相影响。《翰墨志》是宋高宗赵构作的,可视作北宋到南宋初年的一部书法简史。文中肯定了蔡襄的贡献,但以“骎骎不为绝赏”打发了,说明他不喜欢蔡襄的风格。赵构是位书法家,关于他的书法,方闻的《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评述说:“他(宋高宗)初学黄庭坚,后从唐以前,主要是7世纪初智永的法书中发展出一种方正、仿古的楷书风格……整个南宋时期,宋高宗的书法在宫中上下广被摹仿,影响很大。而且,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小字风格,它又是南宋书风先天性懦弱的缩影。”南宋普遍临仿苏、黄、米字体,书坛几乎将蔡襄排除在主流之外了。

   尽管如此,蔡襄的拥趸仍在,这就形成了南宋书坛上围绕苏、黄、米和蔡襄为对立双方的论辩。陆游是认同蔡襄书法的,为蔡襄书法抱不平。朱熹也多次将蔡襄和苏、黄、米加以对比,他说:“本朝如蔡忠惠以前,皆有典则。及至米元章、黄鲁直诸人出来,便不肯恁地。要之,这便是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

   朱熹对有法度的蔡襄书法予以肯定,对不讲典则的苏、黄、米讥为“欹侧狂怪”,这不仅是对苏、黄、米个人书法的不满,更是对南宋“世态衰下”的苏、黄、米流行书风的批评。

   “有赝米(米芾)无赝蔡(蔡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刘克庄从米芾的行草好学、好摹仿,蔡襄的楷体难学、难摹仿来解释,这自然不失为一种解释,但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米字受广泛喜爱,销售行情好,假画多,而蔡字不受欢迎,没有市场吧。“有赝米无赝蔡”六个字,道尽了南宋书坛的真实情况。

   不过,话说回来,没有市场,字未必就不好,蔡襄毕竟是获得“本朝第一”美誉的,若在北宋,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在南宋只能屈居于四家之殿了。

   尚法尚意之辩

   明初的王绂认定:“宋四家”的苏、黄、米、蔡的蔡是蔡京而非蔡襄,因为蔡京名声不佳,所以被蔡襄替换掉了;“宋四家”中蔡襄年岁最高,不应排在最后,现在被排在苏、黄、米之后的蔡,只能是蔡京。论断似乎有理有据,其实是编造伪据、漏洞百出的欺人之谈。

   “宋四家”顺序的先后只有年代、年辈一种标准吗?蔡京未入“宋四家”只因其恶名吗?蔡京原在“宋四家”之中,后来被蔡襄取代,有证据吗?成书于北宋末年的官修《宣和书谱》,《四库全书提要》说“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欤”,是疑问之辞,但修订《宣和书谱》时正是蔡京炙手可热的时候,尊崇蔡襄的苏轼、黄庭坚正遭党禁,列蔡京入四家正当其时,然而没有,杨加深于是说,“如果在此时不能并称,蔡京也就永远失去了与苏黄米并称的机会”。

   总之,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蔡襄取代、替换蔡京的事实,仅此一条,王绂以为苏、黄、米、蔡之蔡为蔡京的论断就成为无根之谈了。

   然而,王绂的这一错误论断,能挑起明清至今几百年“宋四家”是蔡襄还是蔡京的热烈争论,必定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与文化背景。有明一朝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从而培养了数量众多的知识分子,其中少数人出仕当了官员,大部分人怀才不遇,成了愤世嫉俗的在野文人。由于“王学”的激荡等种种原因,社会上形成思想解放、浪漫主义的人文思潮,他们反抗传统束缚,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艺术上力求变革、创新,不拘格套,自由抒写,向往表现自我、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王绂以蔡京换掉蔡襄的文化背景。

   蔡襄书法遵守古法,端严劲实,中正不倚,缺少个性特征;蔡京书法气韵飘逸、姿态秀媚、潇洒自如、发挥个性,着意创新。在此背景下,王绂喜欢蔡京书法,不喜欢蔡襄书法,是很自然的。当然,他之喜欢蔡京书法,只是艺术上的,并非道德人品上的认同。

   再说徐渭,自称畸人,满腹经纶,一生坎坷,他人奇、命奇、画奇、曲奇、书奇,袁宏道的《徐文长传》说他:“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定无门之悲……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先生者诚八法之教圣,字林之侠客也。”这样的书法家是不会欣赏蔡襄书法的,他认为蔡襄书法的长处是“劲净而匀”,但“蔡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他喜欢黄庭坚、米芾,书法作品有黄庭坚、米芾、倪瓒的痕迹。

   在书法上,徐渭的心灵与黄庭坚、米芾是相通的,对蔡襄书法用一个“俗”字表达了两人的审美差异。明代有一批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书法家,邢侗、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等,有明一朝就这样弥漫着一股自由书写、表现自我的思潮。这股思潮导致王绂“宋四家”之蔡指蔡京的错误判断;判断虽错,却道出了明代文人雅士的心声,即打破传统束缚,解放个性,放笔随意书写,自由表达书法家的个人情性。可以说,蔡襄、蔡京之辨就是尚法、尚意之辩,以京易襄就是欲以自由表现自我的书风取代遵循法度、讲究典则的书风。

   尚法、尚意之辩就是书法理论上继承、创新之争。继承、创新是中国书法史上永恒话题,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强调继承的必要性,有人强调创新的重要意义,争辩双方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拳脚交加,台下观众却不免感到滑稽:争方、辩方小时都描过红,都是从临摹开始起家的呀!

   人们都说书画同源,书画有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比如古代画论谈创作经验总是说“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书家却无造化可师,他们面对的是碑帖,各家书法集,他们游心于篆、隶、行、楷之间,借心的引导,对篆、隶、行、楷以及各家字体加以揣摩、摹仿、弃取、融合、变形,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书家清一色都面对传统,不要传统、反对古法,他们一步也迈不开;但书家又“中得心源”依“心”创作,中国书法艺术是“心”的艺术,书法家通过书法抒发性灵,寄托情意,书写起来不免冲破条条框框,自由挥洒。所以继承与创新是每位书法家必练的功夫,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大体说来,理性与情感平衡、内心和谐的书法家以继承传统为主,理性与情感不平衡、不拘格套的书法家,则强调变法创新。就蔡襄、蔡京这两位大书家而言,蔡襄属前者,蔡京属后者。书法的正与变、继承与创新都符合书法发展规律,尚法派也好,尚意派也好,只要认真创作,遵循美的规律,都会取得辉煌成就。谁列入“宋四家”,也就无需成为一桩千古笔墨官司了。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涂元济 陈一舟

·上一篇:山东《伦书堂》蔡氏第七次修谱考 ·下一篇:蔡襄文化研究的3点建议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