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河南尉氏县考察有感

作者:陈东川  发布时间:2024-4-15

   2024年4月14日,在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的带领下,有幸赴尉氏县蔡邕故里文化园、蔡庄镇蔡中郎祠、蔡邕墓、太平兴国寺塔、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和刘青霞故居等处考察学习。本次调研考察受到了当地文史界学者和相关单位的热情接待,加深了对尉氏县历史文化的认识,收获颇丰!


   根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秦始皇二年(前220)置尉氏县。”尉氏在汉时始筑围计六里一百步的城墙,至明代宣德六年(1431)时,尉氏知县李琦扩建城垣共计一里一百八十三步,使得原方形城围变成如今的凸形;此后成化十九年、正德六年、正德十四年、嘉靖十六年、隆庆元年直至光绪三十四年的历任知县均对尉氏县城进行修葺;1959年时城垣被毁平,仅存高2米、顶宽14米的土围。尉氏县城的城郭虽历代多有修缮,但建成后就未曾迁徙。在今尉氏县城内的阮籍啸台、兴国寺塔、紫铜钟等多处文物遗存足可证明尉氏县城的历史。太平兴国寺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为平面六角形八层楼阁式砖塔,内外壁均嵌有佛像,塔身高约30米,顶层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重修宝塔顶三层”题记。现伫立于尉氏县城东关内,保存完好。紫铜钟原名“东京尉氏县太平兴国寺泗州钟”,铸造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岁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并于咸平三年四月十七日悬挂在太平兴国寺之内。尉氏县城自秦汉以来虽“历代举废未详”,其城址应并未发生过迁徙,足可见尉氏县的悠久历史。


   蔡庄镇西街村蔡中郎祠,大殿三间,祭祀东汉名臣蔡邕和其长女蔡文姬。蔡中郎祠正殿内正中上方悬挂由河南省蔡氏宗亲总会铜陵蔡木森题写的“蔡中郎祠”匾额,下方悬挂蔡邕画像及牌位。东间悬挂蔡文姬画像及牌位。西间悬挂由世界柯蔡宗亲总会总会长、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会长蔡文献题写的“伯喈祖地”等金字匾额及国内外蔡氏宗亲题写的书法作品。蔡邕是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和历史学家,学识渊博,精通音律和天文、数术。蔡邕孝悌兼备,少年时就聪慧博学,通经史,爱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书画,善鼓琴,他制作了柯亭笛和焦尾琴。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还发明了“飞白体”。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误谬甚多,贻误后学。故奏请汉灵帝将正定经文书丹于碑,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些碑即《熹平石经》,就是由蔡邕主持校订并亲笔书写的,在当时他的书法极受推崇。蔡邕既是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他撰写的四篇珍贵的书法技法理论文章《笔论》《篆势》《隶势》《九势》影响深远,被习书者奉为圭臬,后人尊其为书法鼻祖。建宁三年,辟司徒乔玄府,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董卓为司空,征属祭酒,部侍御史,迁尚书,寻为侍中。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侯。初平三年,因董卓事牵连,冤死狱中,享年六十一岁。蔡邕著有《汉记十意》《独断》《琴操》等,有《蔡中郎集》传世,通行本有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

   参观大朱村蔡邕文化广场蔡邕墓时,大朱村党支部书记黄书治说:“大朱村朱氏族人于明朝初年迁居蔡家庄,由于仰慕蔡邕,移居蔡邕墓侧,叫朱家庄,后改名大朱村。朱氏族人世代为蔡邕守墓。”回郑州后,翻阅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编写的《两蔡文化永辉煌——蔡邕蔡文姬文化研究暨文学作品选》一书,大朱村出土的几通古碑值得大家参考。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刻《明处士朱公墓志铭》记载:“公讳克顺,字成之,号北园。其始祖面先为隶颍上人,洪武初,徙居尉之蔡相乡,乃蔡邕故里也。”(第439页)

   清嘉庆三年(1798)所刻《皇清邑庠生员显曾祖考廉夫府君显曾祖妣赵太君墓志》记载:“先曾祖考邑庠生员,姓朱氏,讳载简,字廉夫,开封府尉氏县留石保人。原籍洪洞县,明初,始祖太公迁居尉南,占籍蔡家庄。阅六世,九世祖治亭公移居蔡中郎墓侧,因家于兹村,名朱家庄。”(第442页)

   清嘉庆十三年(1808)大朱村的岁贡朱淑孔撰写的《重修蔡中郎祠碑记》记载:“吾村旧有中郎墓,迤北有蔡家庄,迄今千有余年矣,历代相传,概无异辞。又征之邑乘,云:‘城南四十五里有蔡稜墓,中郎墓附焉。’既有其居,又有其墓,似乎可信而未可疑也。……吾八世祖治亭公,仰其高风,上居墓侧,捐地一区,创立祠堂,诚盛事也。奈历久颓败,旧址仅存。吾先于聚族而谋曰此,非吾祖之所成乎?鐻金修筑,面貌巍然,倏焉改观。不意,及今仅三十余年,而荒芜亦甚矣!祠宇虽存,而树木斩伐,道路交冲,荒烟蔓草,几成狐兔之场。嗟乎,吾先祖创建于前,吾诸父增修于后,所以崇祀先哲者为何如,而乃致令若此哉!因与叔姪兄弟共议捐修,即其地基,崇其墙垣,周围树以槐柳绕墓植以松柏,十年以后,将见林木阴翳,鸣禽萃止,黄童白叟于焉登临。骚人游客,互为啸歌名胜之地;巨丽之观,可俟而成也。倘后世子孙览兹佳丽,感发兴起,善承先人之志,继继绳绳,修续相仍,则此祠此地可以永久而不废矣!然有窃有感焉。人特患生无其德,死无其名,是掩没不彰耳!倘有声施后世,德垂奕祀,未有不尸而祝之者。不然,中郎去今千年,何自吾祖治亭以至于今而爼豆不衰也。然则斯举也,不独上乘承先志已也,亦可使后世子孙鉴前修之芳徽,思先祖之盛举,群焉共作。是仰是承,以成孝弟,慈让之风,不失和辑,雍睦之义,则其有裨于吾族者,岂浅鲜也哉!至中郎轶事,载在汉史,不敢侈陈懼卖也。嘉庆十三年。(按,旧碣张金灵先生记云:‘中郎性至孝,庐墓哀思,致驯兔之祥。才逸学博,世推通儒。’)”(第442、444页)

   大朱村出土的这些明清古碑刻,见证了蔡邕祠墓的历史沧桑,睹其墓,想见其为人。

   除此之外,尉氏县城中还保存着以刘青霞故居、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为代表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尉氏县以刘青霞故居为主要载体,打造了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市民活动广场等一系列,既能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又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在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做到了合理利用。使县域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的发挥作用。

   考察过程中,深耕尉氏历史的尉氏县史志研究学者李文建先生,以方志资料为依据,结合当地民俗,对尉氏县境内的岗地、水体等环境变迁问题,为考察组做了深入讲解。期间,考察组了解到,李文建先生自费出版《嘉靖尉氏县志新注》《蔡邕故里新考论文集》等书籍,为传承家乡的历史文化呕心沥血。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此次对尉氏县诸多历史遗迹的考察,我深切感受到了当地史志部门及史志研究学者对文物古迹保护的积极热情、对文化传承发扬的迫切心情!

   (陈东川,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蔡邕:东汉末年命运多舛的一代文.. ·下一篇:《后汉书》蔡邕列传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